今天闊葉槳板已破6000元/噸,針葉漿馬上突破7000元/噸,并且槳板市場噸槳難求。國內環保形勢加劇化工廠紛紛關門,各種化工料暴漲且稀缺。造紙企業成本大幅上漲,并且因為原輔材料的供應難度,造成普遍減產限產。國家供己側改革措施和環保政策兩個大棒讓未來一紙難求現象已經出現。
創業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事紙箱企業管理與運營30多年的昆山某知名紙箱企業董事長一針見血地指出,原紙不合理漲價,將對紙包裝行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持久性傷害。
他指出,首先來判斷當下的原紙漲價是否合理。合理不合理的問題,我們可以有一個最基本的判定。
他認為,由于各類客觀因素導致綜合生產成本的上升,這一塊的成本,如果內部可以消化的,應盡量消化;如果無法消化,可以部分或全部轉嫁到下游用戶企業,這種漲價是合理的,但如果綜合成本上升10%,而轉嫁給用戶企業身上去的是20%。
一旦發生相當部分的最終用戶改變包裝方式,改變包裝用的手段和機器之后,再要改回來用紙箱包裝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當紙箱包裝的替代品達到一定比例,比如1/3以上的時候,就足夠讓瓦楞紙箱行業“跳腳”,到時候跳腳的不僅是紙箱廠,更包括產業鏈上的造紙廠,再到那個時候后悔已經來不及了。
受制于紙箱包裝持續漲價,大型家用電器包裝采購考慮其他包裝
中國當下紙價的瘋狂讓整個行業幾乎陷入“瘋狂狀態”,不少紙箱企業的老板們不再是坐在辦公室里看著監控觀看企業生產狀況,制定生產計劃與銷售計劃,而是與公司高管們分批行動,出去采購原紙。
更可悲的是,有些紙箱企業雖然手里有錢,卻買不到紙,這種惡性循環在不斷上演,持續的漲價給企業帶來危局的同時,也給整個瓦楞紙箱行業敲響了警鐘。
正如之前的昆山某紙箱企業董事長所說的那樣,任何企業行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盈利,但漲價的最基本條件是各類客觀條件導致制造成本上升,從而使企業盈利水平達到了盈虧臨界點,甚至虧損狀態。
然而尤其是快消品行業的用戶,他們會加大替代包裝品的技術研發和投資,并加快變革包裝的步伐,一旦等他們完成替代包裝的改革,嘗到了改變包裝所帶來的低成本和便捷高效的好處之后,他們再也不會掉過頭來用紙箱了,到了那個時候,造紙行業或將因為用紙量的下降,而造成產能過剩。
他還指出,更慘的是:將有一大批紙箱廠,尤其是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拉紙板的工廠將徹底歸零。
國內大型的家用電器及電子產品制造商反應
飛利浦公司表示,針對當前的情況,公司先是在紙箱供應商方面采取了整合,找一些貨源穩定充足的紙箱,其次是積極了解紙價的變化趨勢和行情,再次是一般是在紙價上漲穩定后再變動紙箱價格,而不是在上漲過程中漲價,不過對方也表示,公司暫時沒有考慮其他替代品。
海信科龍公司表示,公司目前主要的供應商是合興包裝和山鷹紙業,紙價上漲帶來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公司也在根據紙價的上漲調整紙箱采購價,但由于紙箱價格上漲,公司的成本也隨之上升。不過公司在薄蜂窩紙箱方面已經進一步量產,而透明包裝的研發生產速度也在加快,當問及紙箱的比例是否會下調時候,對方表示短期內紙箱采購的比例不會變,與此同時,未來會有一個突破性的產品問世,但因為涉及機密問題,目前無法透露更多更多信息。
美的公司表示,公司目前主要的供應商是合興包裝和山鷹紙業,受到紙價影響,公司的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雖然不想漲價,但不漲頂不住,隨著采購價格的不斷上漲,公司也在推出紙箱的替代品,比如說薄膜包裝,不過對方也表示,薄膜包裝因為周期較長,目前也不是最理想的替代方案,希望有關方面能夠對當前的紙價暴漲情況進行呼吁。
海爾集團目前的主要供應商為山鷹紙業和合興包裝,公司表示目前未受到紙張漲價的影響,供貨比較正常,目前沒有考慮過用其他包裝產品來替代紙箱,但已經在了解其他替代包裝。
聯想集團的相關人士表示,公司目前較大的供應商是裕同股份,目前暫未受到紙箱漲價和紙荒的影響,目前沒有考慮過紙箱的替代品,但已經在通過各種渠道咨詢相關的替代性產品。
由于這些大型的家用電制造商們采購量巨大,并且供貨上能夠得到紙箱供應商們的保證,因此在此次漲價浪潮中除了采購成本上升之外,并未受到太大影響,但從采訪過程中,部分企業的采購人員仍然表示會考慮替代品,如薄蜂窩紙箱、透明包裝、薄膜包裝等,如果紙箱價格持續上漲,這些企業勢必會加快進行產品包裝的替代。
至于有些中小型的終端客戶采購商,則已經在實踐紙箱替代計劃,如水果類包裝,有不少商家已經將紙箱替換成了塑料周轉箱,而在筆者調研過程中,甚至發現部分紙箱企業因為客戶替換紙箱包裝,公司產品銷售額大幅下滑了60%多,設備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
與此同時,需求的降低使其對于紙張的采購也大幅降低。不少類似的血淋淋的案例在各地上演,所以我們不能只看到紙箱行業已經處于十面埋伏的狀態中,殊不知造紙行業在歡天喜地迎來漂亮的業績報表時,背后也隱藏著巨大的隱患。
從當下無休止的漲價情況來看,我們或許已經無法判斷紙箱行業究竟將去往何方,但作為一個產業鏈上的互相依存的伙伴們,是否更應該靜下心來思考當前的困局,是否應該做出對行業發展和企業發展更為有利、更為合理的決策呢?